2018年2月27日家庭内观总结及建议

本次家庭内观非常遗憾,未坚持完成。有一些观察感受及建议反馈如下:

  • 内观导入阶段

首先在27日下午内观导入阶段,孩子(18岁男生)的主动发言,他的敏锐思维,思想深度以及内心的丰富感受,带给我很多意外和惊喜,我看到了孩子的生命活力,特别是孩子表述说,自己偶尔做题,发现老师没有教过自己也能做出来,感觉还不错。从这句话,我看到了孩子第一没有放弃自己,第二从中找到了自信,其实自己还是挺聪明的。人可以自我认同,非常清楚自己的优势,是一件特别重要的事情。这是之前接触时,感受不到的地方。

其二,孩子在为数不多的陌生人面前大胆分享,可以看到当孩子不那么关注自己所谓的“问题”时,其实就压根没有问题。问题是自己想出来的,不那么想了或者不想了,问题就没有了。

我在猜测,孩子在学校的困扰,未必完全是成绩导致的别人异样眼光,也许还有别的事情让他不愿意面对,而我们还不知道。目前不需要知道了,有些事情随着时间会过去的。

二、内观阶段

从进入内观倾诉篇开始,会发现孩子的状态开始焦躁不安,没有手机、电视、书籍、零食等任何可以分散注意力的事物可以做,只能呆在屋子里面对自己,无处可逃。可是即便如此痛苦,从始至终却看不到他对自己生命的思考和探索的意愿,每次面接,孩子从来没有问题要问,要找老师探讨,而只要不用面对自己,就可以很开心,比如:吃,看书,玩手机游戏的时候……

在内观的过程中,我会产生很多困惑,比如:当孩子内心特别痛苦的时候,嘴角却总是挂着微笑,而下意识的在抠手指头,或者用嘴咬手指头,似乎不允许自己表达痛苦,表达真实感受。而我观察到,妈妈在内心很痛苦的时候,也不呈现表达,比如:当儿子给父母鞠躬,说,爸爸妈妈对不起,下辈子我还愿意做你们的儿子时,爸爸妈妈内心波澜翻滚,表情却只有凝重,妈妈眼眶湿润泛红,却没有眼泪掉下。

当让爸爸妈妈回应儿子时,妈妈没有说一句话,而爸爸却说:我相信你可以坚强。当在我的提示下,抱抱孩子,告诉孩子,我们爱你时 ,一家人抱在一起,身体很僵硬,很不自在。在这个家庭当中,情感的沟通和交流似乎不是一件容易的事,大家的感受很少可以进行分享和互动,而爸爸妈妈的沟通方式导致的结果很容易是,爸爸觉得不被信任,而妈妈觉得自己被指责,内心充满了委屈和愤怒。这样的家庭氛围,孩子如何可以做到可以坦然的表达内心真实的意愿呢?似乎报喜不报忧是比较好的选择,减少纷争啊。

另外,一家三口站在一起,让大家找个舒服的姿势,爸爸向儿子靠近了一步,儿子下意识的往后退了一步,而妈妈却站住原地没有挪步;一家三口相互对视的时候,爸爸的眼睛可以无限慈爱的看着儿子,却很少对视妈妈。儿子可以看看妈妈,看看爸爸。这些现象在提示我们什么?

当一家三口讨论决定继续内观,由儿子出来告诉我说,老师我们还是继续内观吧,我问,这是你的真实意愿吗?儿子笑了笑说,那又能怎样,最后不还是得继续。我问,这样的感觉熟悉吗?孩子思考了下,说,熟悉,想到了什么?想到了拉小提琴。我问,如果,我帮你说服爸爸妈妈不内观了,让他们尊重你的想法,你会怎样?孩子马上说,那我就会很开心啊。

当儿子决定不做内观,爸爸妈妈接受时,儿子马上在一旁打开手机开始玩游戏,沉浸其中心无旁骛。而爸爸则很自然的指挥妈妈说,那你赶紧定票,退房间,退票啊,而妈妈第一反应是很自然的答应,马上拿起手机开始忙碌。这不是一家人的事情吗?为什么这些事情都要落在妈妈一个人身上,不需要大家群策群力,一起探讨吗?另外,在这个家庭中,孩子只负责好好学习吗?如何做人,如何做事,责任感、人际交往、家务劳动、筹划计划,类似于这样的事情,不需要孩子积极参与分担,从而培养孩子的统筹规划、独立自主、社交能力、社交礼仪等方面的能力吗?

当内观结束后,爸爸走进屋子里,克制着烦躁,问:李老师,回去之后教育儿子我还有什么要注意的吗?我回应说:你自己觉得会有哪些困惑呢?这是你自己要来问我的吗?爸爸马上一吐为快:主要是他妈妈,非要我来问,我觉得孩子交给我没问题,她都管了十七年了,每次我要管,她就觉得这不对那不对,我又不想发生争吵,哎,那就你管好了。我回去最大的苦恼就是我想管孩子的时候,她又出来干涉。我回应说,你这样的回答,让我感觉很熟悉,似乎和儿子某些时候很像,明明不想做的事情,可是禁不住妈妈的唠叨,最终还是从了妈妈的意愿,是这样吗?爸爸马上点头苦笑说,是这样啊,不然,能怎么办呢?这句话,让我马上联想到儿子出来找我说,老师我们继续内观吧,我问这是你的真实意愿吗?儿子回答说,不然,能怎么办呢?在这个家庭当中,类似于这样的事情到底发生过多少次呢?这样,妈妈会活的很操劳,很辛苦,很费力不落好,而孩子和老公就少了对家庭责任的担当和参与。会不会引发一家三口各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,少了交集。人在一个屋檐下生活,心却没有融合在一起的情况呢?

这两天内观过程中还不断会发现,这个孩子内心特别不满,愤怒,烦躁的时候,很少反抗,很少表达,很难说“不”,而是咬指甲,或者转移注意力。过程中,烦躁的时候,不想回答我的问题时,就写字。

另外,孩子似乎对别人为自己做的事很少有幸福的感觉,而是别人为自己做的越多,特别是想到爸爸妈妈为自己做的事情,自己越自责、内疚、甚至有罪恶感,而不是幸福的感觉。

孩子有一句话,特别触动我,他写道,出了这件事,爸爸妈妈降低了对我的要求,而提高了对他们的要求,我心里觉得特别对不起他们,而他们却总在对我说对不起。

孩子内心藏着多少压力和重负啊。

三、对家庭成员的建议

1、和谐良好的夫妻感情,可以营造一个温馨的家庭氛围,而这样的家庭氛围,对孩子是最好的情感滋养。所以建议夫妻回家之后,抽出时间,完成夫妻内观,从夫妻刚认识开始,三年一个阶段,回想爱人为我做的事、我为爱人做的事,我给爱人添的麻烦。一定要写的很具体,有场景感,可以回到当时的场景,当时的感受。夫妻相处难免不了磕碰,有不舒服感受时,就写补充倾诉,把那个不舒服的情绪宣泄出来。期间自己处理不了,可以联系我。

写完之后,彼此分享感受,或者和我分享也可以。

夫妻内观完成后,需要完成亲子内观,儿子为我做的事,我为儿子做的事,我给儿子添的麻烦。重新审视回顾养育儿子十七年来的过程。会有新的触动和启发。

2、回想别人为自己做的事情,内心会有幸福感,回想自己为他人做的事情,内心会有价值感。所以,在北京内观,儿子只回顾了妈妈为我做的事,内心总是很自责,愧疚,进行不下去了。所以,可以在儿子同意的情况下,让儿子继续我为妈妈做的事的主题内观,当儿子看到自己曾经为妈妈做过的一些事情时 ,会增强儿子内心的价值感。

或者,一家三口坐在一起唠嗑时,爸爸妈妈主动说说,记忆里,儿子为自己做过哪些事情。这都有助于提升儿子幸福的感觉。

3、孩子目前需要一个他自己认为舒服自在的环境,爸爸内心阳光乐观,思维理性,疼爱儿子的情感也很丰富,所以建议多让爸爸参与陪伴儿子,相信爸爸的用心会起到积极的作用。儿子的心理健康了,学习成绩只是时间的问题。妈妈要体会到爸爸爱孩子的心,不逊色于自己爱孩子的心。妈妈要培养自己积极阳光的心态,遇事多关注积极的一面,而不是盯住不好就不肯放手,全家人都要陪着你一起叮住那个不好,直到不好消除掉,再盯住下一个不好。日子可以换个心境,换个活法。所以,孩子交给爸爸多带,妈妈多注重自己的阳光心态培养。

心理感受是个持续动态变化的过程,爸妈同时调整,孩子自然就跟着变化了。祝福你们,加油,非常感谢信任,保持联系!

XX老师

2018年3月2日上午

65人格就会不断地被扭曲,慢慢地发展成另一个“我”

 图片65:人格就会不断地被扭曲,慢慢地发展成另一个“我”

我们之所以会形成现有的人格,完全是因为在孩提时所受到的创伤。例如,在婴儿时期我们期待被爱,期待被关怀和拥抱,如果这些需求没办法被满足,我们会受到伤害,本能地会做出反应来自我保护。

如果伤害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,这种自我保护能力会不断地被启动,我们的人格就会不断地被扭曲,慢慢地发展成另一个“我”,一个远离高层自我或自性本体的“我”。

221教育孩子之难,难在双亲自己是否人格完整

图片221:教育孩子之难,难在双亲自己是否人格完整

保持关系比教育更重要,父母和子女没有良好的关系,你说什么他都听不进,甚至你越说他越反着做,还有什么教育可言呢?不仅教育的目的达不到,还会失去人间最宝贵的亲情。

当你和孩子成为最好的朋友,你们同喜共悲的时候,不必教育,你的期望也会成为孩子的愿望,那就不仅会收获孩子的成功,还会收获亲情的幸福。

教育孩子之难,难在双亲自己是否人格完整,是否乐于宽容与变通。要把孩子教育好,首先父母自身必须成为一个好的模范,不然,上行下效、承先启后,孩子必然会出问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