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的自我价值感为什么会那么低?

求助者(21岁男大学生,强迫症患者):在我小学的时候,也许爷爷是最严厉的,他非常重视学习,在他眼里,似乎成绩意味着将来的一切。所以,他对我很严格,很少让我去玩。

如果考不好或许就会挨打,但是那时的我并不是在意这些,一有机会我还是会偷偷溜出去玩,田野里山丘上水池边,那些是我的乐土,一有机会就会呼朋唤友,满村子的跑,我也不担心会考不好。

一方面当时并不是特别在意成绩,另一方面我不用很努力就可以获得不错的成绩。所以当我完成作业时,我就会想着出去玩,就算有时被打,这种想玩的念头也永远不会消散。

现在想起来,他们当时对我其实寄予了很高的期望,我时常会听到清华北大这样的字眼,爷爷也时常举例某人怎样刻苦学习最终考上这些大学,当时我并不清楚这意味着什么,只是感觉如果这样让大家都高兴,努力一下有何妨,会有这样的想法,但是没有那么强烈,想玩的时候还是会去玩,不会因为这些而限制自己。

就这样也算悠闲的度过了小学的前期,到了后期,也许是因为成绩提高的原因,老师在乎我,家里人也比较在乎,心里就有这样的感觉,大家都在意我,重视我,我也应该重视自己,严格要求自己,从那以后,我就成为一个一切按照老师要求、专心学习的所谓“完美学生”的典范。完美的成绩单,无可挑剔的测评表,我的每一级老师都给了我非常高的评价,大家越在乎,我就越严格要求自己,变得更完美以后大家开心,我也一样开心。

我发现从那时起,我开始限制自己,不知是为了对得起这所谓的典范?还是对得起大家的厚望,我开始回避压制一些想放松的想法,但是即便如此,那时也会想办法去玩,也没有出现强迫症状。值得一提的是,那种深究问题的想法小学就出现了,但是没有太大的影响学习与生活。

接下来就是出现问题的转折了,我如愿考入了重点初中,但是当我进入学校时,我发现自己非常的不适应,什么都变了。陌生的面孔,陌生的口音,冷漠的老师,还有和机器一般运行的学校,我不适应晚修,不适应寄宿,不适应一周才回家一次,不适应和那些陌生的同学打交道,我感到非常不安,却又不想表现出来。我不知道在害怕什么?或许是因为周边熟悉的一切全都不在了,以往的模式被打破,我对陌生的学校并不适应,但是学习还是要学的。

每天繁忙的学习周而复始,倒也算充实。开始的学习还算顺利,我也成功的成为了老师的重点培养对象,但是,我不知道什么原因,也许是对新的环境感到太过不安,还是那种成绩很重要的危机感,我会有那种想法,会有那种症状,从出现到把我击溃,只用了不到一学期的时间。我不明白为什么很快的转变?而我甚至没有一点方向,没有一点认知,不知道发生了什么,就那样任其摆布至今。

 咨询师:爷爷对你非常严厉,爷爷非常重视学习成绩,爷爷对你期望很高,让你从小就形成这样的思想观念:“我的家人爱我是有条件的,条件就是我必须成绩很好,而且必须学习成绩排名很好,只有这样,我的生命才有价值。如果成绩不好,如果成绩排名不好,我在家人眼里就是没有价值的泥土或石头,家人不光打我骂我嫌弃我,而且还可能彻底抛弃我的。

我的爸爸妈妈已经‘抛弃’我了(从幼儿的认知来看),如果爷爷奶奶再因为我没有价值而‘抛弃’我,那我就只有死路一条了。在小学的时候,我不需要很拼命就能取得好成绩,但是到了初中的时候,如果我不拼命,要想在班上取得非常优异的成绩和非常好的排名几乎是不可能的。为了能活下去(得不到好成绩和好排名就没有价值,没有价值就被抛弃,被抛弃就是死亡,一句话,没有好成绩和好排名就是死亡),我得疯狂地逼迫自己学学学,只要学不死,就往死里学。”

把自己逼得太狠太狠的时候,潜意识开始全面造反,于是出现强迫症,进入恶性怪圈,陷入死循环。

如果一个孩子有这样的认知“我的爸爸对我非常非常严厉,我的爸爸非常非常重视学习成绩,如果我的成绩不好,在他眼里我就像垃圾一样毫无价值。但是妈妈对我很好,哪怕我考零分妈妈也会无条件地爱我。所以我会尽量努力学习,让爸爸喜欢我重视我,但我只是尽力就行了,我不会过度逼迫自己的,因为就算爸爸不喜欢我,还有我妈妈喜欢我,我照样是有价值的,我照样是安全的,我不害怕被人抛弃。”

求助者:这和初中时不适应环境没有关系吗?

咨询师:你的自我价值感是靠好成绩来支撑的,在农村小学,你的成绩很好,那时你的自我价值感与同学相比是同样高的,所以与人相处和适应环境完全正常。但是到了初中的时候,面对各路高手,你在成绩上不占优势了,你的自我价值感远低于你的同学了,你在那样的环境自然是很有压力的,是放不开的。因为别人高高在上,而你低低在下,怎能不压抑?

 170所走的道路是自己选择的,我们就会有强烈的责任心

图片170:所走的道路是自己选择的,我们就会有强烈的责任心

一个人的人格基础是六岁前形成的。教育方法和内容固然重要,但都比不过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模式,孩子六岁前与父母或其他主要抚养者的关系模式,会内化成孩子内在的关系模式,即理智自我与情感自我的关系模式。

理智自我与情感自我的关系模式不仅决定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程度,这个关系模式还会投射到我们与他人、与社会乃至与世界的关系上去。

如果我们所走的道路是自己选择的,我们就会有强烈的责任心,因为不能推给谁,只好自己扛。

221:教育孩子之难,难在双亲自己是否人格完整

图片221:教育孩子之难,难在双亲自己是否人格完整

保持关系比教育更重要,父母和子女没有良好的关系,你说什么他都听不进,甚至你越说他越反着做,还有什么教育可言呢?不仅教育的目的达不到,还会失去人间最宝贵的亲情。

当你和孩子成为最好的朋友,你们同喜共悲的时候,不必教育,你的期望也会成为孩子的愿望,那就不仅会收获孩子的成功,还会收获亲情的幸福。

教育孩子之难,难在双亲自己是否人格完整,是否乐于宽容与变通。要把孩子教育好,首先父母自身必须成为一个好的模范,不然,上行下效、承先启后,孩子必然会出问题。